我眼中的4个关键性“运营思维”

曾经有个朋友跟我探讨过这么个问题:
 
一个优秀的产品经理,在某些思维方式上,往往跟其他普通人是会有显著差别的,比如说:小快灵总是要优于大而全,所有问题的解决方案都会优先考虑转化为机制化,一切问题都会回归到“用户、需求、场景”三要素去加以具体分析,等等。
 
那么,一个优秀的大牛运营,是不是也可能存在着一些与普通人不同的、特定的思维方式?
 
这个问题,我想了很久,也跟很多人聊了一下,我发现,除了像数据、策划、沟通推动这样的一些偏技能层面的东西以外,还是普遍存在着4个思维层面的显著差异点的。
 
下面我来一个个讲。

(一)流程化思维
 
一个优秀的运营和一个普通人之间会存在的一个核心差别,就是优秀的运营拿到一个问题后,会先回归到流程,先把整个问题的全流程梳理出来,然后再从流程中去寻找潜在解决方案。而对普通人来说,则更可能会直接拍脑袋给出解决方案。
 
举例:曾经有人通过在行来约过我,然后问了我这样一个问题:黄老师,我们现在想做一个面向HR的活动,想通过这个活动给我们的微信公号带粉丝,这个事情我们线下是不是活动现场签到时放个二维码就行了?
 
而我是这么回复她的:
 
假如围绕着如何通过这个活动给微信公号增加粉丝这个目的,我们可以先来梳理一下这个活动从前到后的整个流程,我猜大体应该是如下图这样的。
 
 
 
基于这个流程,我们可以来看一下在每一个环节,有哪些事情是要做和可做的,如下图所示。
 
 
简单来说,在活动宣传这个环节上,我们要考虑的事情可能包括活动时间、地点、嘉宾等的确认,活动宣传的推送渠道、时间和频次等,但如果基于拉粉来考虑,其实这个环节我们最应该关注的,是活动的文案传播度和转化率到底怎么样。所以,如果是要做到极致,我们应该在这个地方着重去打磨出一篇传播度还不错的活动宣传文案。
 
然后是第二个环节,关于报名,这个部分我们要考虑的东西是活动名额和报名机制。而围绕着拉新,可以关注的事情,可能就是报名机制了,举个最简单的例子,要是把活动的参与机会变得更稀缺一点,然后转而让用户们先完成一些任务(最粗暴来说,比如活动文案转发)才能获得活动参与资格。
 
再是第三个环节,报完名后等待活动开始。在这个环节里,我们其实可以考虑跟用户做一些互动的,我也举个最简单的例子,要是你在这个环节给每一个人都做一个那种看起来逼格很高的电子邀请函,你觉得他们愿意转发到朋友圈去分享的几率是不是更大一点?
 
\"运营\"
 
再然后,又到了活动进行现场,这里除了活动的流程外,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考虑设置一些可以促进传播的现场趣味互动小环节?比如说,你是不是放个特别酷或者特别可爱的玩偶,然后所有人活动前可以跟这个玩偶一起拍照以特定句式发到朋友圈,然后活动结束后,看谁获得的点赞留言最多,可以拿走一个大奖品。
 
以上,依此类推。
 
当时,她听完我的反馈后,楞了好一会儿,说:原来一个活动,还可以有这么多玩法,我怎么就没想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