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从“层次感”到“非线性”

对于任何一个运营人而言,在职业生涯早期,最需要的,一定是一些具体的工作方法和技能,具体到文案怎么写、图表怎么画、如何推进一个项目、如何策划一个活动等。
 
逻辑很简单,运营本身就关乎大量的执行工作,要是你连基础的工作方法与技能都不具备,那几乎可以肯定,你根本没有能力去谈论其他更加深入的事情。又或者是,即便你谈论其他事情,基本也是很不接地气、空中楼阁式的。
 
但,假如你只有执行方法和技能,而不具备更高层面的思考判断能力,几乎可以肯定,你最多在大概有了2~3年左右的经验后,必然会遇到瓶颈。
 
要破此结,需要能够跳出运营的“执行”本身,去思考运营工作的“规划”。那么,运营本身是否也存在一些“规律”呢?
 
所以,在本章中,我们要跳出运营的“执行”和“方法”,就运营本身的“规律”和其背后的一些核心逻辑做一些更高层面的思考。
\"运营\"
 
我猜,如果你正好是一个总是感觉自己在做一大堆杂乱执行,但总也没什么价值产出的运营,又或者你已经搞死了好几款产品却还是找不到任何头绪,本章也许对你会挺有价值的。
 
我先分享3个或许可以称之为是“规律”的东西。
 
 
规律一:带着短视的线性思维投入运营工作中,往往很难做好运营。
 
什么是线性思维?
 
即:只考虑单一结果导向的思维。
 
比如说,销售类的工作,无论老板还是员工,都只看销售订单数和销售额。
 
再比如,推广类工作,我们也只会看你投放了多少钱,拉到了多少个用户。
 
这也恰恰是传统行业与互联网世界的鸿沟所在:传统行业讲简单粗暴、讲成本收入比,他们更习惯的逻辑是——我在谁面前做了哪些事,他就会愿意给我付钱。这个时候,只要他付给我的钱大于我所付出的成本,我持续找到这样的人以可控的成本让他们愿意给我付钱,商业逻辑即可成立。
 
这样的逻辑,我称为一维、线性的逻辑。在这样的逻辑下,我做的所有事情,必然需要给我带来某些实际、具体的回报。假如我做了A,却不能确保给我带来B的回报,这样的事我不会考虑。
 
然而,在互联网世界中,逻辑很可能远非如此简单,需要考虑的结果维度会更多。
 
比如说,一个互联网产品的商业逻辑很可能是这样的:
 
● 我先做了一件事,让A愿意持续使用我;(例如,新浪微博最早通过强行指派员工邀请等方式,引入了一部分不大不小的名人使用。)
 
● 因为A的使用,引来了B的关注;(因为名人们的使用,他们的粉丝以及更多的名人开始关注到这个产品,也纷纷开始使用。)
 
● 我要做更多的事情把A和B都持续留在我这里;(通过不断的创造话题、制造互动、事件等手段,用户开始在微博上越来越活跃。)
 
● 因为我这里有大量的A和B,此时C突然跑了出来,说愿意给我付钱,目的是让A和B都能够关注他,认识他。(开始出现广告主愿意购买广告,只为了获得在用户面前更多的展示机会。)
 
所谓“羊毛出在猪身上,狗买单”的逻辑,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