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出现“运营”这样一个职能?

 
我要先抛出这样一个结论:在互联网行业中,“运营”这个职能的诞生,来源于互联网时代的产品价值构成发生了部分改变。
 
我们来通过两个例子具体解读一下。
 
传统“产品”以水杯为例,在考虑是否要购买水杯时,一个用户主要的关注点在于两个方面:第一是功能,水杯可以用于喝水;第二是体验,水杯的颜色、款式、抓握水杯时的触感,甚至一些水杯别致的设计都会成为用户购买水杯的理由。
 
在这样的产品身上,其功能和体验构成了它的核心价值。
\"运营\"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款互联网产品:知乎。
 
同样,用户在考虑是否要使用知乎时是会考虑它的功能的,如:问答、关注他人。用户也会关注它的使用体验,例如网站设计的美观性和流畅度等。但假如仅仅只有以上两点,似乎并不足够。
 
其实,我们上知乎,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知乎上活跃着一群高质量的人,更多时候,我们使用知乎这样的产品,都是冲着“人”去的,而不是冲着其“功能”去的。
 
这就是互联网产品与传统产品间的一个很大不同:除了设计驱动的产品功能和体验,用户参与也构成了互联网产品核心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上,我们或许可以初步得到如下这么两个公式:
传统产品价值 = 功能 + 体验
 
互联网产品价值 = 功能 + 体验 + 用户参与价值

此处,“用户参与价值”包含三重含义:
 
● 其一,用户的使用时间和关注给产品带来的额外价值。用户使用时间和用户黏性会自然增加一款产品的价值,例如,你的用户越多,就会越有人愿意在你这里持续投放广告。
 
● 其二,在你的产品生态中,用户在互相给对方创造和提供价值。例如微信群、知乎等社区,以及淘宝、滴滴等平台皆是如此。
 
● 其三,用户因为对你产品的认可,愿意参与到你的产品设计、改善、传播、甚至一些服务环节中为你贡献价值。这方面,小米的米粉便是典型的例子。
 
而你会发现,为了给一款产品附加上如上三重价值,我们往往需要进行一系列复杂的操作。
 
以最简单的要经营管理好一个微信群为例,我们可能就需要:
 
● 给一个群设定好一个主题;
 
● 把一批跟这个主题相匹配的人拉进这个群里;
 
● 明确群规,以规则界定清楚,哪些事情应该在群里做,哪些事情则不应该(例如发广告则踢);
 
● 在群里定期抛出一些与群的主题定位相符的话题,并引导讨论,维护好群内的氛围;
 
● 定期组织其他线上线下活动,通过活动让更多群成员熟悉起来,从而可以在群内展开更多的话题交流和碰撞。
 
现在你会发现,跟“推广”和“销售”这样单一的工作内容不同,这个复杂的过程确实更具备一种“养”的感觉,即你通过你的一系列行为增添了一款产品更多的价值,并令其可以面向用户良性运转起来。并且,我们似乎也找不到一个类似“推广”、“销售”这样的名词来界定这一系列要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