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要面子的人,一般都活得很痛苦 比如拿了两百万却要..

作为媒体,我们见过了很多互联网公司形形色色的新闻稿,这其中,企业融资新闻稿就是其中的一类,那么今天就来探讨下这其中的猫腻。

首先,为什么企业拿到了融资要发新闻呢?

码人网mrw.so缩短网址文章图片

通过公布融资新闻,从融资金额、投资方以及披露的发展方向上,都可以提高目标受众及行业知名度,也是创业公司吸引人才、扩大合作的一种软性市场宣传。

不过,谁又能够想到,原本为了展现公司软实力的融资新闻里面,却掺杂了越来越多的水分,随着数字出版、在线教育、新媒体等出版新业态、新领域的进一步出现,媒体融合和跨界融合趋势明显,媒体舆论的宽容使得融资掺假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行业融资怪相一:模糊融资金额

模糊融资金额应该说是现在最常见,已是大家见怪不怪的现象了(所以才说是媒体舆论的宽容)。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形成一种风气,融资不说准确金额,开始说个模糊数额。

码人网mrw.so缩短网址文章图片

最常见的问题,就是融到了八百万就对外说“近千万”,融到了两千万就说是“数千万”。

然而在过分一点的,融到了五百万就说“近千万”,融到了五千万就说“近亿元”,这是打擦边球,把四舍五入的原理应用发挥到极限了。

码人网mrw.so缩短网址文章图片

最过分的,莫过于直接造假,融资到刚达两百万就说“数千万”,融到一千万就说是“上亿元”,这是最没底线的。发布这种假消息者要么确实不懂媒体传播,要么就是存在侥幸心理,觉得投资款多少钱外界也没法知道。

行业融资怪相二:模糊融资时间

金额是很容易含糊的,也容易被人诟病调侃。相比而言,模糊融资时间的公司就显得高级了一些,也更加不易。

码人网mrw.so缩短网址文章图片

不知道你会不会有这样的疑惑:有些公司被曝出欠薪、裁员新闻的公司,明明不久前才宣布拿到融资,怎么这么快就感觉没钱了呢?

实际猫腻就在里面。正常的公司融资,除了极个别投资人特别痛快的,其实都要经历一个比较漫长的调研、洽谈周期,还要考虑到产业属性不完善,市场化不充分;融资工具较少,融资方式过于简单化;资产评估难度大,产业核心竞争力较弱;融资经验不足,抗风险能力偏弱;企业的政策保障机制尚不健全;缺乏配套的融资服务平台等。

码人网mrw.so缩短网址文章图片

很有可能一笔投资款会分几笔到账,也可能投资人会有对赌条款,比如到了一个时间点或者营收利润点再支付下一笔投资人,这就让很多公司的融资对外披露时间变得很含糊。

最常见的,比如一个公司对外宣称拿到五千万融资,真实情况可能只有一千万“首付款”,随后的第二笔第三笔,需要满足对赌条款才会支付,但是融资新闻往往不会描述的那么明了。

码人网mrw.so缩短网址文章图片

或是这一种情况,某轮投资打一笔融资款,然后就对外宣称获得一笔融资,其真实情况只是一次谈好的钱分批到账了而已,却给外界营造出了一种“投资人追着我不放往下融资”的假象。

还有比较过分的,在过去一两年前拿到手的融资,却在很久后又换个花样披露出来,然而这种强行博人眼球的做法其实只会让自己成为个业内笑话,百害而无一利。

行业融资怪相三:模糊投资行为

除了钱和时间点外,还有一类融资新闻中的猫腻在于模糊投资行为,最常见的就是:某某基金与某某公司签订了投资意向。

其实这里面的猫腻比金额造假还要多,投资意向究竟是投还是不投呢?假如投了为什么不披露金额呢?如果中间有变化,那后面不投资了是不是应该跟某某基金放弃投资某某公司的新闻确认一下呢?

码人网mrw.so缩短网址文章图片

简单地描述了三点,实际有的公司融资新闻跟真实情况不符的情况只会更加夸张,笔者希望能够唤起大家对于这种现象多较真,也希望融资新闻要有真实性不要以偏概全,让融资新闻能够回到它本来的作用上。让行业里少些猜测和调侃,多花心思在主业上。